抬头看,它们归“朝”了
(资料图片)
今年夏天,朝阳公园迎来一批“新客人”
——北京雨燕
它们千里迢迢
来赴与朝阳的生态之约
01.
雨燕归“朝”
朝阳公园成理想筑巢之地
每日清晨和日暮
雨燕成群结队觅食
伴随着阵阵鸣叫,如一簇簇箭矢破空出
“演出”独属于它们的歌舞
连续半个月的观察,朝阳公园工作人员发现大概有30余只,为此专门找了北京林业大学的专家鉴定,确认这就是北京雨燕。
北京雨燕,是世界上目前唯一以“北京”命名的野生候鸟,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福娃“妮妮”原型,到2022年北京中轴线申遗的首个数字形象,穿过数百年风雨阳光的“北京雨燕”,可谓是历史北京、文化北京、生态北京的代表之一,被很多人视作“北京城的精灵”“老邻居”。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,北京雨燕的生存环境受到影响,数量逐渐减少。随着近年来生态环境的改善,北京雨燕的“回归”受到越来越多关注。
北京雨燕以空中飞舞的小昆虫为食,由于四个脚趾全部朝前,无法在地面上站立,因此也被称为“无脚鸟”,有研究表明,它们一生几乎不落地,选择在高大的建筑物筑巢繁衍。公园内贝壳剧场的梁、椽缝隙就成了它们的理想筑巢之地。
02.
万物来“朝”
奏响朝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谐之曲
北京雨燕“安家”朝阳公园
不仅因为这里有理想的栖身之地
还有良好的觅食环境
近年来,公园坚持
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”基本原则
在生物多样性保护、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修复
等工作方面成效显著
公园在贝壳剧场附近的野鸭岛周边及北部园区栽植荆条、金银忍冬、山桃、国槐、栾树、丁香等食源、蜜源类植物,吸引各类昆虫和鸟类食用、栖息、隐蔽,为雨燕等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食物资源和生存环境;在近水高处悬挂人工鸳鸯巢箱,创造生存栖息居所;分段、分时期,选择性地割除部分不影响鸟类正常繁殖的芦苇等干枯植物,在正常养护作业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对野生动物的影响。
朝阳公园内发现北京雨燕的身影,是朝阳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效的有力实证。近年来,朝阳区在全区各城市公园,采取悬挂人工巢箱等方式,吸引北京雨燕筑巢,让这些“老邻居”能常回家看看。
北京雨燕的回归,进一步推动“多样朝阳”的建设。今年,朝阳区印发实施了《朝阳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(2023—2035年)》,并同步开展雨燕归“朝”工程,朝阳公园、奥林匹克森林公园、北京温榆河公园将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先行示范公园,为北京雨燕、家燕、金腰燕提供适合的巢址。下一步,区生态环境局将坚持以规划为引领,聘请专家,模拟北京雨燕生活环境选择适合的巢址,建设人工鸟巢,并采用声波吸引法,让更多雨燕在公园栖息筑巢。
在加大对北京雨燕等珍稀野生动物保护力度的同时,朝阳区还将积极参与开展濒危动物联合保护行动等,为野生动物迁徙和生存提供安全、适宜的生态环境,助力首都高质量发展和北京生物多样性之都建设。
我们期待更多的小精灵
能“落户”朝阳
共赴一场生物多样性“公约”
文字:董文辉
图片来源:王嘉樾、生态朝阳微信号
转载请注明【来源:北京朝阳(ID:bjchyzwwx)】
违者必究
关键词: